完美体育江苏镇江在省会时期的档案影像简辑一、镇江省会时期的大致时间线月间,由原丹徒县改称为镇江县,并确定为江苏省省会(南京为首都特别市)。1929年初省府各机构迁移完毕,从而开启了镇江20余年间动荡的省会岁月。
自1945年10月17日正式办公后,镇江再次作为江苏省会,直到1949年2月因备战撤出镇江。这一阶段不过3年多,由于大规模战争的影响,基本没有什么新的建设和发展可言。期间的主要市政工作是修复河滨公园等建筑,57师在黄山植树5000株等。
镇江在内战时期有多家的军事医院(第三后方医院、第四十三后方医院),南京政府在1947年10月间,还曾派慰劳团来镇江看望住院伤员。
镇江成为省会之后直到抗战前夕,是镇江近现代城市建设最黄金的时段(同期相对而言),城市的区域影响力和地缘重要性远非后来可比。
由江苏省会建设工程处、江苏省建设厅编制的《江苏省会建设》等刊物,更是详细介绍镇江城建情况的专著。
镇江的建设标准在当时非常之高。但不管如何建设,都在1937年的战火中损失惨重。由于省会建设和多年港口贸易繁荣留下的“好身板”,仍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维持了镇江地区主城的体面。
镇江伯先公园也在这一时期建成开放(1931年),并被其设计者陈植编入自己的《都市与公园论》一书,引为重点案例。
这一时期,镇江的社会生活也在开始现代都市化,各种体育会社、群众图书馆、商旅饭店、电话事业等都在发展,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。很多机构的高规格设立,都有赖于省会的城市定位。
江苏省教育厅同步拟定了三年教育计划,因镇江为省会所在地,故筹议第一年内先完成省立镇江图书馆的设立,于第二、三年在江南、江北选择合适地点,再各设省立图书馆一所。
该馆由江苏省政府公务人员陈涛在家中初创(镇江南门大街公字第二号),后在镇江水陆寺巷西口购地建馆。该馆可以邮寄借阅,并在多地有代理点。
民众教育馆、民众学校继承自北洋时期的通俗教育馆,也是1949年后文教馆、扫盲班、科普班的前身,大多选择各个市镇中的重要庙宇、会馆等旧址翻修而成,具备天然的区位辐射力。
1930年4月间,南京民众教育馆曾在镇江馆预备选址(文庙)举办民众教育扩大宣传周,反响热烈。镇江各界强烈要求陈列品留在镇江,并成立省会民众教育馆。于是省教育厅应各方要求,拨款1万元,正式筹组。工程于8月15日基本结束,翻修房屋52间、新建房屋11间,建造白铁皮房屋廊道14间,馆内走道一律水泥硬化。
这一时期由于社会逐渐安定,辛亥以来的混乱局面相对缓和,商旅活动逐渐恢复平常秩序。镇江等南京政府治下的全国重点城市,开始出现一些旅游手册类的出版物,如《镇江指南》,电话装机也开始逐步普及。
江苏省政府成立伊始,省政务委员张寿镛、叶楚伧等就提议筹建成立农民银行,提倡政府大力发展与农业、农村的合作社事业。
(2)1931年9月15日-1937年11月26日,中山路仁章路(即农行路自建大楼内),日占时期成为日军宪兵司令部。江苏省农民银行--抗战时期汉口(潘阳街)-重庆多地间迁移(1937年12月-1945年12月),由于江苏许多市县沦陷,该行许多战前放款难以收回,以至资产损失严重。江苏省农民银行--抗战后迁回镇江时期1945年12月2日迁回镇江战前办公地点(农行路即仁章路),直到1949年镇江易手时止。值得一提的是:巴西著名侨商、PETROPAR集团主席林训明,14岁时曾来镇江做了4年江苏省农民银行练习生。1946年7月22日 江苏省农民银行于镇江会议合影
会址位于现在的京畿路上,是时期一个很重要的民间救难互助组织。该组织立场比较亲日,抗战中有时也充当了“维持会”的角色。
在1920年北洋时期,由镇江士绅陈明微牵头(此人正是抗战空军英雄陈怀民的父亲),镇江城出现了第一所公众体育场--即“县公共体育场”,其位置大致在今天的中山路小学地块完美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。
该设施的硬件相当齐全,当时几乎属于顶流配置。有办公楼、司令台、棋牌室、500米田径场、篮排球场、网球场、乒乓球场、足球场、健身房等等,1936年还增设了妇孺游戏场。
江苏省立镇江公共体育场作为当时城内不多的大型场馆,也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,比如:1933年,举办了“省会风筝比赛”。
1935年“京杭镇”联合防空演习,即在此处召开了演习部队大会。1935年“京杭镇”联合防空演习
举办时期的江苏省全动会(除第一届在南京举办外)。1935年10月,举办江苏省第六届童子军团检阅大露营。
电雷学校创建于江苏镇江,原只是暂设校址,但由于1937年的全面抗战,其办校时间仅持续了5年多。镇江校址自1933年1月首期开班,一直使用到1937年11月镇江沦陷前夕,见证了该校几乎全部的办学历史。
以上只是镇江在省会时期的一小部分社会生活切片。其他如焦山、竹林、超岸寺佛学院等各类行业知名场所、社会历史活动可谓数不胜数。
抗战时期的镇江已不是省会,一段时间内被改回了“丹徒县”的名称。由于镇江已是沦陷区的后方,除远郊、山区有抗日武装活动外,城区、近郊相对秩序平稳。处在沪宁线、又是一个交通枢纽,各方势力大多在镇江有特殊的交通渠道,很多隐秘的历史事件都在镇江留下了蛛丝马迹。
1949年4月中旬解放军过江前10天左右,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,拍摄了一组镇江城西的照片,大约也是镇江时代最后的公开照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