完美体育徐阳「安踏余承东」近日,安踏主品牌CEO徐阳在接受《中国企业家杂志》采访时,放出了“狠话”,与华为余承东“不做第二,只做第一”的凌厉风格如出一辙。
余承东,曾以“战神”之名为华为立下赫赫战功:从开拓华为无线G国际标准制定,到砍掉低端手机冲击高端市场并在2024年第四季度重夺市场第一,再到跨界造车推动鸿蒙智行跻身新势力多次实现销量遥遥领先,他的每一次“激进目标”都曾饱受质疑,却又屡次以结果证明“吹过的牛皮都能实现”?。
掌舵安踏主品牌后,他力推“安踏 SV”(主题限定店)、“超级安踏”门店等新业态,并借签约NBA球星欧文、优化供应链等举措,将产品定价上探至近千元区间,剑指耐克腹地。
如今,徐阳再为安踏定了一个大目标,不过,这个“大目标”的实现路径却指向了一个“小切口”:拆分组织架构、聚焦多元化细分市场,安踏正在将品牌变“小”。
彼时,安踏刚为2022年完美收官,以536.5亿元的营收,首次超过耐克中国,问鼎中国运动鞋服行业。
截至2023年,安踏员工规模已超过5万人,部门层级繁多,这使得内部创意从构思到摆上货架,需历经层层审批,部分新品研发审批流程甚至达数月之久。
面对这种局面,向来以敢于打破陈规著称的徐阳一分钟都没耽搁,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他把第一刀“砍”向了经销渠道。
上任数月,他合并了几个销售大区,比如湖北湖南、重庆四川,东莞广州,还炒了5位销售分公司总经理,并喊出“每开一家高效店关停十家低效店”的口号。
何况北京三里屯太古里SV主题限定店——这家定位潮奢的安踏创新店型,月坪效已经达到2万元/平方米,如果保持这个水准,年店效将很可能超过1000万元。
随后,线上线下渠道被徐阳切开,电商又被切成传统电商和兴趣电商,考虑到传统电商人找货、兴趣电商货找人的不同逻辑,他提出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制定差异化的折扣策略。
品类方面,梳理出综合训练品类、篮球品类、跑步品类;客群也被进一步细分,比如在儿童客群下,又继续细分出儿童和婴幼童客群。
并且,徐阳还将团队也进行了垂直细分。他从李宁挖来首席球鞋设计师周世杰,负责篮球产品的设计;从悦跑圈挖来了程旸,担任跑步品类的负责人;户外产品,则找了他在始祖鸟的老部下负责。
这种小而美的产品策略,既保证了与原有组织的融合,又能使新团队相对独立地运作,聚焦于特定品类的产品研发和销售策略制定,决策和执行效率大大提高。
一些做的很成功的国际品牌,如On跑鞋、Hoka等,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只做垂类,小而灵活,但却能以“小”博大。
并且,原本庞大的区域管理被拆分为更灵活的单元后,每个单元直接对业绩负责,也促使团队从“被动执行”转向“主动经营”?,间接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
所以徐阳在多个场合屡屡强调的“变小”改革,其实以更具机动性的独立业务单元,打破组织惯性,重塑敏捷竞争力。
2023年,安踏营收623.6亿元,再次超越耐克中国完美体育官方网站,并且两者的营收比已经从2022年的1:0.96被拉大至1:0.84。
如今的安踏,体量已经相当于1.2个耐克中国、2.3个李宁、2.6个阿迪中国,占前四名营收总和的37%。
2023年安踏财报显示,FILA和安踏其他品牌营收增长分别16.6%和57.7%,但安踏主品牌仅增长9.3%。
2024年春天,北京安踏作品集SV门店前排起了长队——人们争相抢购的,是安踏和NBA球星凯里·欧文联名的限量款球鞋“KAI I 欧文一代”。这双售价899元的鞋子,转手就在二手平台被炒到八千块,一鞋难求。
近年来,中国运动鞋服市场增速放缓,行业进入存量博弈阶段。耐克、阿迪达斯占据高端市场,新兴国产品牌在下沉市场厮杀,而定位中端的安踏陷入夹缝,颇有点“上不去、下不来”的尴尬。
更棘手的是品牌认知错位问题凸显:安踏的主品牌定位是“专业运动”,但即使它已拥有氮科技中底等核心技术,多数人仍将安踏与“高性价比”绑定。
一位来自北京的消费者向《节点财经》表示安踏 “价格合适”,但对其篮球鞋专业性存疑;另一位初中生妈妈提到,因为中考体测需要,更倾向于为孩子选择耐克、斯凯奇等,“安踏早就不买了”。
徐阳团队发现,要打破“性价比”标签,必须重构品牌价值: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壁垒,另一方面借助IP溢价突破价格天花板。
2024年3月,欧文与安踏合作的第一款篮球鞋“KAI I 欧文一代”在北京和美国全球同步发售,引发粉丝抢购狂潮。
由此,安踏的产品定价从400元上探至近千元,品牌形象也大幅提升,甚至还吸引到了原本不属于安踏的消费群体——那些曾经并不会选择安踏的篮球迷们。
“我是欧文球迷。自从欧文代言安踏后,我就试着买了两双,上脚还不错”,在一家安踏门店里,30岁的张先生这样说道,“有时候路过这儿也会来逛逛,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款。”
这也让徐阳看到IP的价值,因此他开始着手打造安踏的商品IP矩阵:跑鞋有巴黎奥运会联名款,防风衣推出空气甲科技,篮球鞋则绑定欧文个人标志。既增加了品牌辨识度,又能通过IP溢价提升利润空间。
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,陪伴中国奥运健儿91次站上领奖台的,就是安踏的领奖鞋装备。它的鞋面采用独有技术——弦科技,用一根线织成一个面,韧性和耐磨性是传统材质的2倍以上;鞋底采用双层氮科技,能量回归率达85%,是不折不扣的制鞋尖端技术。
2023年,安踏的技术研发投入已超16亿;到2024年6月,安踏集团已累计申请国家专利4655件,在中国体育用品品牌中排名第一。
品牌、技术在一步步“向上”,但看安踏2023年财报中的品牌定位,《节点财经》发现似乎有悖论:大众定位、专业突破、品牌向上。
徐阳的这句线亿都是大众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渠道里以不同的价格买不同的产品,安踏不可以用同一个渠道、同一票货、同一个价格面对不同的人。
比如,通过触碰感受先进面料的夹克、外套应该放在负担昂贵租金的线下门店,而线上则聚焦性价比,比如简单的T恤。
这背后的逻辑包含两层意思:一是安踏要吸引除普通消费群体之外的泛大众;二是要在不同渠道有差异化策略。
比如一款全碳板跑鞋C202 5代GT Pro,有四个价格档:5代GT Pro 2099元,5代GT1299元,C202 5代799元,C202 lite 599元。这种分层定价,既保证了专业性能的技术沉淀,又覆盖了从高端到大众的全消费层级。
产品分层之后,渠道也要分层精细化运营,既要有适应商圈的旗舰店,也要有抓住几个趋势品类,如户外、鞋类、跑步、篮球的专门店。
如今的安踏有很多新型业态。比如前文所述北京SV(SneakerVerse)、定位一站式购物的超级安踏、倡导绿色环保的0碳使命店以及常出现在奥特莱斯的Anta Guanjun等。
在2023年的投资者日上,徐阳还宣布安踏未来的零售业态要划分出5个等级,竞技场级(Arena)、殿堂级(Palace)、精英级、标准级、基础级,以匹配不同的商圈和人群。
可以说, “大众定位、品牌向上” 的品牌战略,既允许安踏通过多元化品类、差异化定价将人群向广度延展,也可以通过高附加值的商品IP让品牌往高端市场纵深,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徐阳“让安踏变’小‘”战略的呼应。
而在《节点财经》看来,这种分层布局、差异化运营的思维不仅为企业带来度增长,也为其他运动鞋服企业提供了另一种范式:多元化的同时差异化,增长不是只有一种方式。
3月1日,欧文系列第二代签名球鞋ANTA KAI 2在全球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售,再次引发全球粉丝的抢购热情。
这几年,安踏的增长从高峰时期的40%回落至20%以内,且主品牌门店已近万家,国内渗透率逼近饱和。
与此同时,全球市场结构性机遇显现:北美户外运动市场2025年将达32.73亿美元,欧洲高端细分领域也存在品牌替代空间。
但不同于李宁、特步的全面铺开,安踏选择以篮球品类为切口,又通过签约欧文拿到了进入北美的黄金钥匙——毕竟这位与耐克合作七年的超级巨星,仅签名鞋就为耐克贡献了超26亿美元的收入。
2024年3月,欧文签名鞋KAI I 欧文一代首发,美国达拉斯潮流买手店“Sneaker Politics”外从凌晨就排起了长队。
同时,安踏为主品牌搭建了美国独立站,“欧文一代”一上线,就成北美收入主力,用最短时间完成了在海外从零到一的品牌积累。
之后的2024年9月,欧文一代SPEED升级款正式登陆欧美主流渠道Foot Locker和DSG鞋墙,覆盖美英法意加五国60家核心门店,所到之处,都是一鞋难求。
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实践教授石维磊曾这样评价安踏的北美出海:从品类切入,到代言联名,再到价格锚定,渠道安排,安踏经过严密论证,步步为营。
KAI I 欧文一代,这双搭载氮科技中底、动态绑带系统的球鞋,以125美元定价直接对标耐克、阿迪达斯,国外用户在抓地力、灵活性、配色、轻便方面给出了高度评价。
这双鞋的抓地纹路简直疯狂!我在木地板上急停变向时,感觉像被钉在地上一样,完全不用担心打滑——Reddit用户 @FastBreakKing
弧形外底设计完美适配欧文的打法,前掌灵活性是历代最佳,适合小体重后卫——YouTube频道Nightwing2303
单只鞋不到400克,比现在的厚底鞋灵活多了!如果你喜欢贴地飞行,选它没错——Reddit用户 @HoopsFanatic
早在2023年初,徐阳就带队成立了东南亚国际事业部,以新加坡为核心辐射泰国、马来西亚、菲律宾等地区,并采取“直营+当地经销商”模式,进入了当地市场。
不过,北美和东南亚在消费者偏好和市场特点上差别迥异,未来如何在不同市场之间分配资源、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和产品设计方案,甚至两者能否兼得,是安踏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。
而在查阅安踏以往的公开资料时,《节点财经》还发现了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情,创始人丁世忠也有对安踏整个集团全球化布局的战略三步走:
二包含两步,第一步是通过收购亚玛芬,打开欧美市场,提升海外营收在集团收入的占比,第二步是安踏主品牌开启全球化,与亚玛芬集团形成“双轮驱动”的全球化布局。
说到这里,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安踏品牌首次进入北美就能“步步为营”,全得益于前期的战略准备和铺垫。
将狼爪收入怀中,不仅可以弥补安踏在大众户外运动的空白,“且与集团现有的高端户外品牌群形成差异化的品牌定位,使集团户外运动品牌从高端延伸至更广泛的消费群体,是户外赛道上一块新的价值拼图。”同时,也是安踏加速全球化的一步。
4月10日,安踏集团发布公告,收购德国知名户外品牌Jack Wolfskin(狼爪),交易完成后,这一拥有44年历史的欧洲户外标杆品牌,将与安踏现有品牌矩阵形成深度协同,在技术研发、全球市场布局及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启全新想象空间。
根据交易公告细节,安踏集团获得狼爪100%股权,付款金额还将依据净营运资金等调整。安踏董事局主席丁世忠表示,此次收购符合安踏“单聚焦、多品牌、全球化”的发展策略,将进一步拓展安踏集团在户外运动领域的布局。
此次收购狼爪,安踏不仅希望其能弥补旗下品牌在大众户外市场的空白,更希望借助狼爪的欧洲影响力加速全球化布局。这也是安踏在过去几年一直所努力的方向。